康明斯QSK19发动机示意图
目录
发动机视图 | |||
|
|
发动机视图 |
TOC | ||||||||||||||||||||||||||||||||||||||
配备机械驱动式喷油器 下图显示主要的发动机外部部件、滤清器以及其它维修与保养点的位置。某些外部部件的位置可能因发动机型号的不同而不同。
1. 冷却液出口 2. 空气跨接管 3.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4. 风扇皮带轮 5. 附件驱动皮带轮 6. 曲轴皮带轮 7. 旋转方向 8. 油底壳 9. 减振器 10. 充电机驱动皮带轮 11. 风扇惰轮张紧轮 12. 充电机 13. 涡轮增压器。
1. 中冷器总成 2. 发动机机油油道压力 1 传感器 3. 进气歧管 1 温度传感器 4. 进气歧管 1 压力传感器 5. 控制阀阀体 6. 发动机曲轴转速/位置传感器(发电机驱动) 7. OEM 接口线束 8. 组合式全流和旁通式机油滤清器 9. ECM 10. 发动机线束 11. 机油标尺 12. 大气压力传感器 13. 燃油滤清器 14. 燃油泵 15. 燃油泵出口快断管接头 16. 空气压缩机 17. 发动机凸轮轴转速/位置传感器(非发电机驱动) 18. 风扇毂 19. 燃油油轨快断管接头 20. 正时油轨快断管接头 21. 发动机冷却液温度 1 传感器。
1. 涡轮增压器 2. 缸体 3. 飞轮壳 4. 发动机曲轴转速/位置传感器(非发电机驱动) 5. 油底壳 6. 发动机转速/位置传感器 7. 曲轴箱通风装置 8. 空气跨接管。
1. 涡轮增压器 2. 冷却液出口 3. 节温器壳体 4. 风扇惰轮和总成 5. 冷却液进口 6. 冷却液滤清器 7. 曲轴转速/位置传感器备用位置(仅限于发电机驱动) 8. 起动马达 9. 飞轮壳 10. 机油冷却器 11. 至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供应 12. 涡轮增压器机油回油 13. 涡轮增压器机油进油管。 配备电动喷油器
1. 节温器壳体 2. 进气接头 3. 燃油滤清器座 4. 燃油滤清器 5. 油底壳 6. 减振器 7. 水泵 8. 涡轮增压器机油回油 9. 涡轮增压器机油供应 10. 涡轮增压器。
1. 3 Bar 单向阀 2. 机油加注位置 3. ECM 4. 机油滤清器 5. 机油标尺 6. 燃油滤清器 7. 双侧喷油器供油排气管 8. 内齿轮油泵 9. 燃油泵 10. 机械式安全阀 11. 喷油器供油管。
1. 空气跨接管接头 2. 涡轮增压器 3. 飞轮壳 4. 飞轮 5. 油底壳 6. 燃油滤清器 7. 燃油滤清器座 8. 缸盖 9. 摇臂室 10. 气门室盖。
1. 涡轮增压器 1 转速传感器 2. 涡轮增压器 3. 冷却液出口 4. 节温器壳体 5. 冷却液压力端口 6. 冷却液进出阻力口 7. 冷却液进口 8. 冷却液滤清器 9. 冷却液滤清器切断阀 10. 起动马达 11. 飞轮壳 12. 机油冷却器 13. 至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供应。
1. 涡轮增压器 2. 机油标尺 3. 飞轮壳 4. 喷油器 5. 喷油器供油管 6. 进气歧管 7. 燃油滤清器座 8. 减振器 9. 节温器壳体。
1. 膨胀水箱 2. 膨胀水箱压力盖 3. 空气跨接管 4. 膨胀箱观察孔 5. 中冷器 6. 热交换器 7. 热交换器的原水进水口 8. 机油标尺 9. 原水泵原水进水口 10. 海水泵 11. 油底壳 12. 减振器护板 13. 发动机水泵进水管 14. 发电机皮带护板 15. 热交换器的原水出水口 16. 排气弯管 17. 排气口。
1. 冷却液排气管 2. 燃油回油歧管 3. 中冷器 4. 机油加注位置 5. 空气跨接管 6. 飞轮壳 7. Eliminator™* 8. 油底壳 9. 电子控制模块 (ECM) 10. 燃油滤清器座 11. 燃油泵 12. 连至热交换器的原水泵出水口 13. 海水泵 14. 原水泵进水口 15. 热交换器的原水出水口 16. 热交换器 17. 膨胀箱观察孔 18. 膨胀水箱 19. 膨胀水箱盖。 * Eliminator™ 是 QSK19 船用发动机模块化共轨系统上的可用选装件。
1. 进气软管 2. 涡轮增压器 3. 涡轮增压器机油回油 4. 发动机水泵进水管 5. 机油标尺 6. 飞轮壳 7. 飞轮 8. 油底壳 9. 中冷器。
1. 空气跨接管 2. 涡轮增压器冷却液供应 3. 排气歧管 4. 冷却液排气管 5. 膨胀水箱压力盖 6. 膨胀水箱 7. 膨胀箱观察孔 8. 热交换器 9. 热交换器的原水出水口 10. 充电机 11. 皮带护罩 12. 原水进口 13. 海水泵 14. 水泵 15. 进水阻力测试端口 16. 水滤清器切断阀 17. 水滤器 18. 机油冷却器 19. 油底壳 20. 飞轮壳 21. 机油标尺 22. 涡轮增压器机油回油 23. 涡轮增压器。
1. 喷油器供油管 2. 喷油器 3. 排气出口 4. 涡轮增压器 5. 空气跨接管 6. 空气滤清器 7. Eliminator™* 8. 中冷器 9. 热交换器 10. 海水泵 11. 原水泵进水口 12. 冷却液排气管 13. 膨胀水箱压力盖 14. 膨胀水箱 15. 节温器壳体 16. 热交换器的原水出水口。 * Eliminator™ 是 QSK19 船用发动机模块化共轨系统上的可用选装件。
1. 涡轮增压器 2. 排气出口 3. 来自龙骨冷却器的冷却液 4. 空气跨接管 5. 空气滤清器 6. 中冷器 7. 流向龙骨冷却器的冷却液 8. 油底壳 9. 减振器护板 10. 发动机水泵进水管 11. 发电机皮带护板 12. 排气弯管。
1. 中冷器冷却液进口 2. 中冷器 3. 机油加注位置 4. 空气跨接管 5. 飞轮壳 6. 油底壳 7. 电子控制模块 (ECM) 8. 燃油滤清器座 9. 燃油泵 10. 减振器 11. 发动机水泵进水管 12. 流向龙骨冷却器的冷却液 13. 来自龙骨冷却器的冷却液。
1. 涡轮增压器 2. 涡轮增压器机油回油 3. 发动机水泵进水管 4. 机油标尺 5. 飞轮壳 6. 飞轮 7. 油底壳 8. 中冷器 9. 进气口。
1. 涡轮增压器 2. 空气跨接管 3. 排气出口 4. 排气歧管 5. 来自龙骨冷却器的冷却液 6. 发动机水泵进水管 7. 充电机 8. 发电机皮带护板 9. 水泵 10. 进水阻力测试端口 11. 水滤器 12. 水滤清器切断阀 13. 油底壳 14. 飞轮壳 15. 涡轮增压器机油回油 16. 机油冷却器 17. 排气弯管。
1. 喷油器供油管 2. 喷油器 3. 排气出口 4. 涡轮增压器 5. 空气跨接管 6. 排气歧管 7. 空气滤清器 8. Eliminator™* 9. 中冷器 10. 中冷器冷却液进口 11. 节温器壳体 12. 流向龙骨冷却器的冷却液 13. 发电机皮带护板 14. 发动机水泵进水管。 * Eliminator™ 是 QSK19 船用发动机模块化共轨系统上的可用选装件。 |
进气系统流程图
目录
流程图 |
流程图 |
TOC | ||||
1. 至涡轮增压器进气口 2. 至中冷器的涡轮增压器空气 3. 中冷器 4. 进气歧管 5. 进气门端口。
1. 至涡轮增压器进气口 2. 至空-空中冷器的涡轮增压器空气 3. 空-空中冷器 4. 至进气歧管的空气 5. 进气歧管 6. 进气门端口。 |
排气系统流程图
目录
流程图 | |||
|
|
流程图 |
TOC | ||||
配备机械驱动喷油器
1. 排气门端口 2. 排气歧管 3. 涡轮增压器排气口。 配备电子控制喷油器
1. 排气门 2. 排气端口 3. 水冷排气歧管 4. 涡轮增压器涡轮壳 5. 排气口接头 6. 排气口。 |
排气系统流程图
目录
流程图 | |||
|
|
流程图 |
TOC | ||||
配备机械驱动式喷油器
1. 排气门端口 2. 排气歧管 3. 涡轮增压器排气出口。 配备电动喷油器
1. 排气门 2. 排气端口 3. 水冷排气歧管 4. 涡轮增压器涡轮壳 5. 排气出口接头 6. 排气口。 |
排气系统流程图
目录
流程图 |
流程图 |
TOC | ||||
1. 排气门端口 2. 排气歧管 3. 涡轮增压器排气口。
1. 排气门 2. 排气端口 3. 水冷排气歧管 4. 水冷式涡轮增压器 5. 排气口接头 6. 排气口 |
机油系统流程图
目录
流程图 |
流程图 |
TOC | ||||||||||||||
1. 机油冷却器滤芯 2. 涡轮增压器机油供应 3. 机油冷却器壳体 4. 机油泵 5. 机油泵调节器 6. 机油吸油管 7. 流向滤清器座的机油 8. 涡轮增压器机油回油。
1. 摇臂 2. 凸轮随动件 3. 主油道 4. 送至主轴承的供油 5. 至连杆轴承的供油管 6. 到活塞销衬套的供油管。
1. 滤清器旁通阀 2. 滤清器座 3. 组合式全流和旁通机油滤清器 4. 流向滤清器座的机油 5. 活塞冷却喷嘴控制阀 6. 活塞冷却喷嘴油道 7. 活塞冷却喷嘴 8. 主油道。
1. 至主轴承与惰轮的机油供油管 2. 至水泵和驱动装置的机油供油管 3. 送至涡轮增压器的供油 4. 凸轮轴衬套机油供油管 5. 主油道 6. 至惰轮与液压泵驱动装置的机油供油管 7. 至空气压缩机、燃油泵驱动装置和燃油泵的机油供油管 8. 至液压泵驱动轴衬套的机油供应(1) 9. 至中央液压泵驱动轴衬套的机油供应(1) 10. 至下部惰轮轴的机油供应(1) 11. 主油道。 (1)仅用于选装的后部齿轮驱动。
1. 附件驱动装置衬套和燃油泵的机油供油管 2. 机油回油。 注: 回油腔位于附件驱动装置内。
1. 机油吸油管 2. 机油泵 3. 机油泵压力调节器 4. 机油冷却器壳体 5. 机油冷却器滤芯 6. 流至 eliminator 机油滤清器的机油 7. Eliminator 机油滤清器 8. 送至主油道的过滤后的油流 9. 至活塞的已过滤机油 10. 反冲机油 11. Eliminator 机油离心器 12. 回到泵内的机油 13. 主油道。
1. 油底壳的机油吸油管 2. 预润滑泵 3. 机油泵出口。 |
冷却系统流程图
目录
流程图 |
流程图 |
TOC | ||||||||||||||||||||||||||||||
1. 冷却液进口 2. 冷却液滤清器 3. 冷却液泵 4. 至发动机缸体的冷却液供应 5. 机油冷却器 6. 至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供应 7. 来自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回流 8. 驾驶舱加热器端口 9. 至缸套的冷却液 10. 至缸盖的冷却液 11. 冷却液返回节温器壳体 12. 节温器旁通流回的冷却液。
1. 冷却液流出中冷器 2. 冷却液流向中冷器 3. 缸套 4. 水泵 5. 来自节温器的旁通冷却液 6. 进水口 7. 水滤器。
1. 排气至散热器顶部水箱 2. 至散热器的冷却液 3. 中冷器排气管 4. 冷却液流出中冷器 5. 节温器 6. 节温器之前的冷却液 7. 冷却液旁通 8. 冷却液歧管。
1. 至中冷器散热器 2. 来自中冷器散热器 3. 至散热器 4. 来自中冷器 5. 至中冷器 6. 来自冷却液泵。
1. 变矩器机油进口(串流) 2. 变矩器机油出口(串流)
1. 变矩器机油进口(并流) 2. 变矩器机油出口(并流)
1. 来自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回流 2. 冷却液返回节温器壳体 3. 中冷器 4. 来自中冷器的冷却液回流 5. 流向中冷器的冷却液供应 6. 至缸盖的冷却液 7. 至缸套的冷却液 8. 冷却液泵 9. 流回冷却液泵的冷却液 10. 应急泵接头出口 11. 应急泵接头进口 12. 至节温器壳体的冷却液供应 13. 至发动机缸体的冷却液供应 14. 机油冷却器 15. 至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供应。
1. 中冷器冷却液供应 2. 中冷器冷却液返回至节温器壳体 3. 来自龙骨冷却器的冷却液 4. 流向中冷器的冷却液旁通流 5. 中冷器冷却液返回至冷却液泵 6. 膨胀水箱回流冷却液补充管 7. 节温器 8. 流向龙骨冷却器的冷却液 9. 流回冷却液泵的冷却液 10. 流向节温器壳体的冷却液旁通流 11. 至节温器壳体的冷却液供应 12. 冷却液泵 13. 至发动机缸体的冷却液供应。
1. 中冷器冷却液供应 2. 流向中冷器的冷却液旁通流 3. 流回冷却液泵的冷却液 4. 来自冷却液泵的冷却液供应 5. 缸体冷却液返回至节温器壳体 6. 流向节温器壳体的中冷器冷却液回流。
1. 中冷器冷却液供应 2. 流向中冷器的冷却液旁通流 3. 流回冷却液泵的冷却液 4. 来自冷却液泵的冷却液供应 5. 缸体冷却液返回至节温器壳体 6. 中冷器冷却液返回至节温器壳体 7. 来自龙骨冷却器的冷却液 8. 冷却液流向龙骨冷却器。
1. 中冷器冷却液供应 2. 流回冷却液泵的冷却液 3. 来自冷却液泵的冷却液供应 4. 缸体冷却液返回至节温器壳体 5. 中冷器冷却液返回至节温器壳体 6. 来自龙骨冷却器的冷却液 7. 冷却液流向龙骨冷却器。
1. 龙骨冷却器流回的冷却液流 2. 流向中冷器的冷却液流 3. 中冷器 4. 中冷器流回水泵回流口的冷却液流 5. 发动机水泵回流 6. 节温器流回的冷却液流(部分打开/关闭) 7. 节温器 8. 流向龙骨冷却器的冷却液回流。
1. 流向排气歧管的冷却液 2. 至节温器壳体的冷却液流 3. 流入排气歧管的冷却液流 4. 流过排气歧管的冷却液流 5. 流出排气歧管的冷却液流 6. 节温器壳体流回水泵回流口的冷却液流 7. 流向水泵进口的冷却液回流。
1. 海水进口 2. 海水泵 3. 接热交换器的海水泵出口 4. 接热交换器的海水进口 5. 热交换器 6. 海水出口。 注: 这种热交换器应用使用 Jabsco™ 水泵。
1. 海水进口 2. 海水泵 3. 接热交换器的海水泵出口 4. 接热交换器的海水进口 5. 热交换器 6. 海水出口。 注: 这种船用发动机热交换器应用使用 Gilkes™ 水泵。 | |||||||||||||||||||||||||||||||
故障代码 146 发动机冷却液温度 - 数据有效但高于正常工作范围 - 中等严重级别 |
|
概述
代码 |
故障原因 |
产生后果 |
故障代码: 146 |
发动机冷却液温度 - 数据有效但高于正常工作范围 - 中等严重级别。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信号指示发动机冷却液温度高于发动机保护报警极限。 |
在报警之后,功率逐渐下降的速度急剧增加。 |
发动机冷却液温度 1 传感器电路 SMALL | MEDIUM | LARGE |
电路描述
发动机控制模块 (ECM) 通过发动机冷却液温度 1 传感器监测发动机冷却液温度。ECM 监测信号触针上的电压并将它转换成温度值。ECM 将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值用于发动机保护系统和发动机排放控制。
部件位置
发动机冷却液温度 1 传感器位于节温器壳中。有关部件的详细位置视图,参考以下步骤。参考第 E 节中的步骤 100-002。
大修提示
该故障代码指示冷却液温度超过了冷却液温度过高发动机保护极限。参考《 QSK19 、 QSK19 CM850 MCRS 和 QSK19 CM2150 MCRS 维修手册》(公告号 4021592)中的发动机冷却液温度高于正常值症状故障判断树。
发动机示意图
目录
发动机视图 | |||
|
|
发动机视图 |
TOC | ||||||||||||||||||||||||||||||||||||||||
配备机械驱动喷油器 下图显示主要的发动机外部部件、滤清器以及其它维修与保养点的位置。某些外部部件的位置可能因发动机型号的不同而不同。
1. 冷却液出口 2. 空气跨接管 3.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4. 风扇皮带轮 5. 附件驱动皮带轮 6. 曲轴皮带轮 7. 旋转方向 8. 油底壳 9. 减振器 10. 充电机驱动皮带轮 11. 风扇惰轮张紧轮 12. 充电机 13. 涡轮增压器。
1. 中冷器总成 2. 发动机机油油道压力 1 传感器 3. 进气歧管 1 温度传感器 4. 进气歧管 1 压力传感器 5. 控制阀阀体 6. 发动机曲轴转速/位置传感器(发电机驱动) 7. OEM 接口线束 8. 组合式全流和旁通式机油滤清器 9. ECM 10. 发动机线束 11. 油尺 12. 大气压力传感器 13. 燃油滤清器 14. 燃油泵 15. 燃油泵出口快断管接头 16. 空气压缩机 17. 发动机凸轮轴转速/位置传感器(非发电机驱动) 18. 风扇毂 19. 燃油油轨快断管接头 20. 正时油轨快断管接头 21. 发动机冷却液温度 1 传感器。
1. 涡轮增压器 2. 缸体 3. 飞轮壳 4. 发动机曲轴转速/位置传感器(非发电机驱动) 5. 油底壳 6. 发动机转速/位置传感器 7. 曲轴箱呼吸器 8. 空气跨接管。
1. 涡轮增压器 2. 冷却液出口 3. 节温器壳体 4. 风扇惰轮和总成 5. 冷却液进口 6. 冷却液滤清器 7. 曲轴转速/位置传感器备用位置(仅限于发电机驱动) 8. 起动马达 9. 飞轮壳 10. 机油冷却器 11. 至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供应 12. 涡轮增压器机油回油管 13. 涡轮增压器机油进油管。 配备电子控制喷油器
1. 节温器壳体 2. 进气管接头 3. 燃油滤清器座 4. 燃油滤清器 5. 油底壳 6. 减振器 7. 水泵 8. 涡轮增压器机油回油管 9. 涡轮增压器机油供油管 10. 涡轮增压器。
1. 3 Bar 单向阀 2. 机油加注位置 3. ECM 4. 机油滤清器 5. 油尺 6. 燃油滤清器 7. 双侧喷油器供油排气管 8. 内齿轮油泵 9. 燃油泵 10. 机械式安全阀 11. 喷油器供油管。
1. 进气歧管 1 温度传感器 2. 进气歧管 1 压力传感器 3. 大气压力传感器 4. 发动机机油油道压力 1 传感器 5. 发动机曲轴转速/位置传感器 6. 燃油输送压力传感器 7. 发动机燃油温度传感器 1 8. 燃油泵增压总成 1 9. 喷油器计量油轨 1 压力传感器 10. 发动机凸轮轴转速/位置传感器 11. 发动机冷却液温度 1 传感器 12. 进气歧管端口。
1. 空气跨接管接头 2. 涡轮增压器 3. 飞轮壳 4. 飞轮 5. 油底壳 6. 燃油滤清器 7. 燃油滤清器座 8. 缸盖 9. 摇臂室壳体 10. 气门室盖。
1. 涡轮增压器 1 转速传感器 2. 涡轮增压器 3. 冷却液出口 4. 节温器壳体 5. 冷却液压力端口 6. 冷却液进出阻力口 7. 冷却液进口 8. 冷却液滤清器 9. 冷却液滤清器切断阀 10. 起动马达 11. 飞轮壳 12. 机油冷却器 13. 至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供应。
1. 涡轮增压器 2. 机油标尺 3. 飞轮壳 4. 喷油器 5. 喷油器供油管 6. 进气歧管 7. 燃油滤清器座 8. 减振器 9. 节温器壳体。
1. 膨胀水箱 2. 膨胀水箱压力盖 3. 空气跨接管 4. 膨胀水箱观察孔 5. 中冷器 6. 热交换器 7. 热交换器的原水进水口 8. 机油标尺 9. 原水泵原水进水口 10. 原水泵 11. 油底壳 12. 减振器护板 13. 发动机水泵进水管 14. 充电机皮带护罩 15. 热交换器的原水出水口 16. 排气弯管 17. 排气口。
1. 冷却液排气管 2. 回油歧管 3. 中冷器 4. 机油加注位置 5. 空气跨接管 6. 飞轮壳 7. Eliminator™* 8. 油底壳 9. 电子控制模块 (ECM) 10. 燃油滤清器座 11. 燃油泵 12. 连至热交换器的原水泵出水口 13. 原水泵 14. 原水泵进水口 15. 热交换器的原水出水口 16. 热交换器 17. 膨胀水箱观察孔 18. 膨胀水箱 19. 膨胀水箱盖。 *Eliminator™ 是 QSK19 船用发动机模块化共轨系统上的可用选装件。
1. 进气软管 2. 涡轮增压器 3. 涡轮增压器机油回油管 4. 发动机水泵进水管 5. 机油标尺 6. 飞轮壳 7. 飞轮 8. 油底壳 9. 中冷器。
1. 空气跨接管 2. 涡轮增压器冷却液供应 3. 排气歧管 4. 冷却液排气管 5. 膨胀水箱压力盖 6. 膨胀水箱 7. 膨胀水箱观察孔 8. 热交换器 9. 热交换器的原水出水口 10. 充电机 11. 皮带护罩 12. 原水进口 13. 原水泵 14. 水泵 15. 进水阻力测试端口 16. 水滤器切断阀 17. 水滤器 18. 机油冷却器 19. 油底壳 20. 飞轮壳 21. 机油标尺 22. 涡轮增压器机油回油管 23. 涡轮增压器。
1. 喷油器供油管 2. 喷油器 3. 排气口 4. 涡轮增压器 5. 空气跨接管 6. 空气滤清器 7. Eliminator™* 8. 中冷器 9. 热交换器 10. 原水泵 11. 原水泵进水口 12. 冷却液排气管 13. 膨胀水箱压力盖 14. 膨胀水箱 15. 节温器壳体 16. 热交换器的原水出水口。 *Eliminator™ 是 QSK19 船用发动机模块化共轨系统上的可用选装件。
1. 涡轮增压器 2. 排气口 3. 来自龙骨冷却器的冷却液 4. 空气跨接管 5. 空气滤清器 6. 中冷器 7. 流向龙骨冷却器的冷却液 8. 油底壳 9. 减振器护板 10. 发动机水泵进水管 11. 充电机皮带护罩 12. 排气弯管。
1. 中冷器冷却液进口 2. 中冷器 3. 机油加注口 4. 空气跨接管 5. 飞轮壳 6. 油底壳 7. 电子控制模块 (ECM) 8. 燃油滤清器座 9. 燃油泵 10. 减振器 11. 发动机水泵进水管 12. 流向龙骨冷却器的冷却液 13. 来自龙骨冷却器的冷却液。
1. 涡轮增压器 2. 涡轮增压器机油回油管 3. 发动机水泵进水管 4. 机油标尺 5. 飞轮壳 6. 飞轮 7. 油底壳 8. 中冷器 9. 进气口。
1. 涡轮增压器 2. 空气跨接管 3. 排气口 4. 排气歧管 5. 来自龙骨冷却器的冷却液 6. 发动机水泵进水管 7. 充电机 8. 充电机皮带护罩 9. 水泵 10. 进水阻力测试端口 11. 水滤器 12. 水滤器切断阀 13. 油底壳 14. 飞轮壳 15. 涡轮增压器机油回油管 16. 机油冷却器 17. 排气弯管。
1. 喷油器供油管 2. 喷油器 3. 排气口 4. 涡轮增压器 5. 空气跨接管 6. 排气歧管 7. 空气滤清器 8. Eliminator™* 9. 中冷器 10. 中冷器冷却液进口 11. 节温器壳体 12. 流向龙骨冷却器的冷却液 13. 充电机皮带护罩 14. 发动机水泵进水管。 *Eliminator™ 是 QSK19 船用发动机模块化共轨系统上的可用选装件。 |
燃油系统流程图
目录
流程图 |
流程图 |
TOC | ||||||||||
1. 燃油歧管(前) 2. 喷油器 3. 燃油歧管(后) 4. 燃油回油管 5. 放油管单向阀 6. 放油管(发动机至燃油箱) 7. 燃油控制阀供油管 8. 电子燃油控制阀总成 9. 燃油进油管 10. 带有油水分离器的燃油滤清器 11. 燃油进油管(油箱至燃油滤清器) 12. 燃油泵 13. 供油单向阀(与接头连为一体) 14. 燃油油轨供油管 15. 燃油正时供油管。
1. 内齿轮的燃油供应 2. 燃油滤清器座总成 3. 第二级燃油滤清器 4. 燃油泵 5. 机械式安全阀 6. 喷油器供油管路的排气管 7. 喷油器供油管 8. 喷油器 9. 燃油回油管 10. 排气门和流回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 燃油箱的燃油。
1. 自油箱流入的燃油 2. 滤清器 3. 从滤清器流向歧管的燃油 4. 输油泵吸入 5. 输油泵 6. 输油泵排出 7. 到内齿轮泵的燃油气出口 8. 排水 9. 燃油含水传感器。
0 级滤清器 - 船用应用类型指定客户提供发动机外粗滤系统。这是燃油储油箱后的第一个滤清器系统,称为 0 级过滤系统。0 级滤清器系统必须包括一个水分离器,通常使用粗大介质(最大 10 微米),与 1 级(7 微米)和 2 级(3 微米)过滤系统相比容量更大。燃油离心机是普遍接受的一种替代滤芯型滤清器介质,用于 0 级过滤的方法。 1. 0 级滤清器燃油进口 2. 滤清器 3. 从滤清器流向歧管的燃油 4. 输油泵吸入 5. 输油泵 6. 输油泵排出 7. 到内齿轮泵的燃油气出口 8. 排放阀 9. 燃油含水 (WIF) 传感器。
1. 0 级滤清器燃油进口 2. 滤清器 3. 从滤清器流向歧管的燃油 4. 输油泵吸入 5. 输油泵 6. 输油泵排出 7. 到内齿轮泵的燃油气出口 8. 通断阀 9. 排放阀 10. WIF 传感器。 |
燃油控制阀体总成
目录
准备步骤 |
拆卸 |
安装 |
最后步骤 |
准备步骤 |
TOC | ||||||||||||||||||||||||||||||
|
拆卸 |
TOC | ||||||
|
安装 |
TOC | ||||||
|
最后步骤 |
TOC | |||||||||||||||||||||||||||||||||||||||||||||
|
油轨燃油压力传感器
目录
概述 |
准备步骤 |
拆卸 |
检查能否继续使用 |
安装 |
最后步骤 |
概述 |
TOC | ||||||
|
准备步骤 |
TOC | ||||||
|
拆卸 |
TOC | |||||||||||||||||||
|
检查能否继续使用 |
TOC | ||||||||||||
|
安装 |
TOC | ||||||||||||
|
最后步骤 |
TOC | ||||||
|
活塞环
目录
拆卸 | |||
测量 | |||
|
| ||
安装 |
拆卸 |
TOC | ||||||
|
测量 |
TOC | ||||||||||||||||||||||||||||||||||||||||||||||||||||||||||||||||||||||||||||||||||||||||||||||||||||||
配备机械驱动喷油器
配备电动喷油器
|
安装 |
TOC | ||||||||||||||||||
|
活塞环
目录
拆卸 | |||
测量 | |||
|
| ||
安装 |
拆卸 |
TOC | ||||||
|
测量 |
TOC | ||||||||||||||||||||||||||||||||||||||||||||||||||||||||||||||||||||||||||||||||||||||||||||||||||||||
配备机械驱动式喷油器
配备电动喷油器
|
安装 |
TOC | ||||||||||||||||||
|
排气温度传感器
目录
准备步骤 | ||
|
| |
拆卸 | ||
检查能否继续使用 | ||
安装 | ||
最后步骤 |
准备步骤 |
TOC | |||||||
|
拆卸 |
TOC | ||||||||||||
|
检查能否继续使用 |
TOC | ||||||
|
安装 |
TOC | ||||||
|
最后步骤 |
TOC | |||||||
|
发动机示意图
目录
发动机视图 |
发动机视图 |
TOC | ||||||||
下图显示主要的发动机外部部件、滤清器以及其它维修与维护保养点的位置。某些外部部件的位置可能因发动机型号的不同而不同。 注: 该插图显示一台典型的发动机,仅用作参考。
1. 涡轮增压器转速传感器。 2. 涡轮增压器 3. 冷却液出口 4. 节温器壳 5. 冷却液压力端口 6. 冷却液进出阻力口 7. 冷却液进口 8. 冷却液滤清器 9. 冷却液切断阀 10. 起动马达 11. 飞轮壳 12. 机油冷却器。 13. 到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供应
1. 3 Bar 单向阀 2. 机油加注位置 3. ECM 4. 机油滤清器 5. 燃油输油泵 6. 第二级燃油滤清器 (5µm) 7. 第一级燃油滤清器 (15µm) 8. 机油标尺 9. 双侧喷油器供油排气管 10. 内齿轮油泵 11. 燃油泵 12. 机械式安全阀 13. 喷油器供油管。
1. 进气歧管温度传感器 2. 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 3. 大气压力传感器 4. 机油压力传感器 5. 发动机转速传感器 6. 燃油供给压力传感器 7. 燃油供给温度传感器 8. 燃油泵执行器 9. 蓄能器压力传感器 10. 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11.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12. 进气歧管端口。
1. 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 2. 进气歧管温度传感器 3. 大气压力传感器 4. 发动机 1 号机油油道压力传感器 5. 发动机曲轴转速/位置传感器 6. 曲轴箱压力传感器 7. 燃油输油压力传感器 8. 燃油含水指示灯传感器 9. 发动机 1 号燃油温度传感器 10. 喷油器 1 号计量油轨压力传感器 11. 发动机凸轮轴转速/位置传感器 12. 发动机 1 号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